点击图片右键保存至桌面打印

点击右键保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旬邑 > 红色马栏 > 党史资料

巩德芳与德记骡马店

时间: 2016-11-04 10:58:11
来源: 旬邑县政府
作者: 党史办-管理员
责任编辑: 党史办-管理员
【字体: 打印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对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的全面进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商洛武装的实力和精英,以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调巩德芳到马栏(现属咸阳市旬邑县)学习。巩德芳,中共党员,出生于丹凤县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被誉为“陕南游击领袖”。在马栏,巩德芳度过了一段“开店”的难忘时光。

到达马栏后,巩德芳即受到省委张德生、汪锋等负责人的接见,获知省委已决定由自己牵头,在马栏开办“德记骡马店”,已开店的名义对商洛来的党员和战士进行整训的安排后,巩德芳二话不说,立即走马上任,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将“德记店”的牌子挂了出来。

“德记店”既是店又是学校,说它是店,是因为客人要在这里住宿,要以开店的名义做生意,以店养店;但开店又是个幌子,主要任务还是对商洛籍的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军事训练。

作为经理,巩德芳身兼二职。既要参加学习,还要带领伙计们打窑、种地、烧炭、卖柴,广开财路,经营“德记店”。时间久了,大家都习惯叫他“掌柜的”。

作为“掌柜的”的“掌柜”,带头劳动固然重要。但要使这些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商州籍战士通过学习,成长为既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娴熟军事才能的人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他这个“掌柜”就算白当了。

巩德芳知道,能来参加整训的商州籍战士,都是些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他们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但对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并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人觉得开店、开荒不如在家打游击来的痛快。所以,一有国民党军队在家乡残害百姓的消息传来,大家就坐不住了,一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马上就能回去找敌人算账。

对大家的这种想法,巩德芳总是循循善诱,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不厌其烦地反复给大家讲学习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的战斗做准备。他还亲自给大家上课,和大家促膝谈心,耐心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拉近拉近了和大伙的距离。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平时很乐观的战士忽然变得少言寡语。巩德芳心里奇怪,便走进那个战士住的窑洞了解情况:“人家都高高兴兴的,你咋总是闷闷不乐?”

“是不是想家啦?”

提到家,触到了战士的痛处,他“哇”的一声哭了,向巩“掌柜”道出了原委:原来小伙子的兄长被敌人杀害,父亲也被敌人逮捕,他急红了眼,打算只身返回家乡替亲人报仇。

巩德芳制止了他,耐心的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谁都有亲人,但现在你不能回去,你是战士,眼光就应该往远处看,咱们应该报所有穷人的仇,而不单是个人的仇。”他还说,以后条件成熟了,组织会叫你回商州的,到那时候,你就使出浑身的劲英勇杀敌吧。

巩德芳的这一席话终于让小伙子冷静下来。

还有一次,一位战士因为一件事没有查清而被误关了十天禁闭,组织上也未能及时做出结论,结果使他背上了严重的思想包袱,终日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巩德芳知道后,积极协调各方,又多次召开知情人士座谈会,最终给了这个战士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事后,这位战士流着泪,动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位好领导,好大哥。”而巩德芳却笑着说:“组织把‘德记店’交给我,我就要向每一个同志负责,无论思想上背了包袱,我都不安哪”

作为“掌柜”,巩德芳也特别了解战士们的实际情况。参加马栏整训的战士绝大部分都没有文化,不少人一提学文化就头疼,有的干脆在上课时间打瞌睡,要不干脆就溜号。巩德芳能理解他们,因为就拿他这个“掌柜的”来说,尽管上了几天小学,文化水平充其量也不过达到能写便条的程度,他也需要尽快补上文化这一课啊!

从那以后,在学习上巩“掌柜”也成了大家很好的表率。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文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人说:“只要能打仗,文化程度高低没有啥。”巩“掌柜”即耐心地开导:“不对。上边发的文件你不认得,怎样指挥打仗?将来的战争不光是拿步枪上战场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巩德芳还认真地将学习心得和生字词记在本本上,当别人看到“掌柜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新名词时,由衷佩服他的刻苦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学文化的热情和自觉性高涨了起来。

在马栏整训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尽管体制一变再变,但巩德芳一直都是商洛籍战士的直接领导人,是伙计们眼里亲切的“掌柜”。经过几年的学习、生产,巩“掌柜”更加成熟了,通过他的“德记骡马店”为商洛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品学兼优的“伙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