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右键保存至桌面打印

点击右键保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旬邑 > 红色马栏 > 党史资料

关中八一剧团:烽火文艺劲旅

时间: 2023-02-16 17:56:17
来源: 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责任编辑: 党史办-管理员
【字体: 打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所在地——旬邑马栏一带曾活跃着“七七剧团”、“关警剧团”以及“关中剧团”,后来为了响应毛主席“精兵简政”的号召,这三个剧团在马栏改编合并成关中分区“八一剧团”。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关中八一剧团冲破敌人经济和军事封锁,深入农村、部队,以文艺这一独特的形式,坚持不懈地贯彻毛泽东的革命文艺路线,深入群众“为群众演戏、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为友”,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成长为革命文艺战线上的一支劲旅,谱写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激昂慷慨的动人的赞歌。

关中八一剧团成立后,受到设在马栏的中共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省委领导汪峰派人冒险摸过国民党封锁线从西安城隍庙为八一剧团订做“戏箱”,几经周折运回马栏。

1942年冬,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在延安召开,关中八一剧团受邀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大礼堂为西北局高干会演出。首先在边区政府礼堂演出《民族魂》、《石达开》、《三滴血》三场戏,观众场场爆满,情绪热烈,掌声阵阵。赞语不绝。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谢觉哉副参议长等领导同志接见了剧团。热情地称赞说:“你们的三本戏内容好,一本是宣传抗日,一本是反对分裂主义,一本是反对教条主义,紧密配合了党的整风学习”“你们的戏对观众有教育,有震动,有鼓舞,演出水平不错。”

关中八一剧团接着便在中央党校礼堂、八路军礼堂继续公演,干部群众看过后普遍反映:“内容好、形式活,还是秦腔正宗,说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关中话,唱的真正西北秦腔,和易俗社戏演的一样”“演技熟练,戏演得文雅、细致”“剧本、表演、音乐、布景都是崭新的面貌。”观众交口称赞,都觉得“很过瘾”。在一场演出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之中亲临观看了演出,并给予“演的很好”的高度评价。剧团巡回演出结束即将返回关中时,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关中八一剧团赠了一幅舞台前幕和一条舞台横幅。横幅题字“为实现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而奋斗”,前幕是“推陈出新”。中共中央给剧团赠幕题字,这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是唯一一例。

延安演出结束后,剧团回到关中分区驻地马栏村。当时正是边区和剧团极端艰苦困难的时期,为贯彻毛泽东同志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满足群众欣赏艺术的要求,更好的演好戏,剧团自加压力,以“为革命练功演好戏”为口号,一边排练,一边开荒种粮,他们动手挖窑洞、置道具,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做到生产、排练、下乡下部队演出三不误。为给更多群众演戏,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他们东渡西荡,北上南下,穿行在“围剿”的敌人之间,几乎跑遍了陕甘宁边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岭岭、关中平原以及晋北山区,每次演出时往往六七个小时下不来台,甚至整个通宵,团员们从不畏艰难困苦,精心演好每场戏。1944年1月至3月,关中八一剧团在人口密集的新正县马栏区、淳耀县、赤水县一带演出67场,约23万人观看了演出,仅在十里塬演出五天八场,观众就达到4.2万人。通过剧团广泛深入的演出,充分揭露了日寇暴行和汉奸行径,宣传了抗日政策、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改造二流子运动的新气象、新风尚和新人新事,揭露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和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在追求演出质量时,剧团不忘“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剧团经常组织创作人员背上背包翻山越岭、走村串镇,深入农村和部队,搜集创作素材,学习民间艺术,其间,他们创作改编排练的剧目多达40多本,加上移植、引进兄弟团体的传统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八一剧团先后编排秦腔现代戏、传统戏、眉户现代戏、歌剧、话剧250多部。王依群通过向收集民歌近200首,整理眉户音乐编成眉户坐唱本,领几个团员带上三弦、四页瓦、碰盅到处为群众演唱,卫新从民间学来“地游子”,让剧团闹社火时给群众演出。爱民模范门善德,劳动英雄胡文贵、冯云鹏、张清益、田荣贵,改造二流子模范石明德,妇女劳模李银花等关中分区先进人物事迹,都被剧团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他们通过简明通俗的生活口语,群众熟悉的人物,常见的事情,创作出一批揭露国民党残酷统治、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精神、关中分区人民发展生产的优秀作品,如《军民一家》《中国魂》《做军鞋》《关中四杰》等。这些源自工农兵现实生活创作演出的剧目,在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中进行了演出并引起了强烈反响,蕴含的革命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群众自然接受。淳耀县五区一乡群众何德胜看戏后,要求区政府把村民组织起来生产;三乡基干自卫军排长宋合才看戏后,组织全行政村51人开义田,两天开荒30亩 。剧团演出引发新人新事无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剧团深入农村、部队演出的时候,群众爱看啥戏,剧团就演什么戏,群众对剧团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能说出主要演员的名字,知道哪本戏是谁写的,谁导演的。剧团每次巡回演出,都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一方面和群众拉家常,听取意见和建议,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辅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群众只要一听说关中八一剧团来演戏,一十里八乡都传开了,争先恐后去驮箱,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关中八一剧团的亲民演出和优良作风感动了群众,群众把剧团当亲人,即使有“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团员们不敢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但经常收到热心的群众一批又一批的慰劳品,成群的鸡和羊,成捆的鞋和袜,每人行军背的粮袋,总是装着群众慰劳的鸡蛋。演出时团员歇在老乡家,老乡常常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让出最干净的地方让他们住,吃饭时客主盘坐炕头,畅怀叙谈,亲如一家。老乡们似乎在比赛,看谁家把剧团待承的更好。剧团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各县驻军战士结下了深厚而亲密的革命友谊。

关中八一剧团在革命烽火中逐步成长为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文艺劲旅, 在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相邻国统区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八一剧团几经更名,很长一段时间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不论其名称如何变更,老区人民永远怀念诞生于烽火岁月的八一剧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