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右键保存至桌面打印

点击右键保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旬邑 > 红色马栏 > 党史资料

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

时间: 2024-09-05 17:19:40
来源: 县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责任编辑: 旬邑县秦玉龙
【字体: 打印

优待革命战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红军是土地革命斗争中最勇敢最积极的战士”,他们以顽强斗争、浴血牺牲换来了人民的新天地。红色中国甫一降生,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其中规定:凡因战争或在红军服务中而残废者可入国家设立的残废院休养,休养期间一切的费用,均由国家供给。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过了《红军抚恤条例》,特别强调:“在残酷斗争当中,因伤病而残废和死亡的红军战士,更应为每个战斗员的模范,而必须给以抚恤的。”

 在延安时期,这些优抚伤残革命军人的政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创新。八路军抗日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校”),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特殊的新型学校,它不仅是医治荣誉军人身体病痛的医院,还是“培植和医治他们底心”、学习革命理论的一所学校。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达两年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从此开创了新局面,中华民族争取彻底解放的战争开始了新篇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整个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但中国人民也为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达389余万。诚如全面抗战爆发之际陕甘宁特区政府颁布之《抗日军人优待条例》前言所述,“中华民族此次对日抗战,悲壮惨烈,亘古未有,前方将士报国之忠,赴义之勇,实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故而“为了安慰已死将士之灵,激励抗战将士之志”,所以,“为求尽一点未死者之责任”,而优待那些为国负伤受难的将士,《条例》第八条规定:“抗日军人因战争受伤残废得入残废院休养,一切生活费用由国家供给。”1937年冬,八路军前线作战的大批伤员为了恢复健康,学习本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渡过了黄河,陆续回到后方,在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云阳,建立了临时残废院,初称“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第五医院”,在半年后的1938年6月,残废院改名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院。

小小名称的变化,其后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因为抗战军人为挽救民族国家的危亡,在战场上光荣负伤以致残废,这是一种民族的荣誉。”“为教育广大人民,尊重并爱护为人民而流血的民族优秀儿女,改称为荣誉军人,是涵有深远的民族教育的意义。”

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初期,为收容战争中负伤致残军人,中央卫生部先后在蟠龙、青化砭、云崖、安河镇、安吴堡及甘肃省曲子县成立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1938年春,何长工提议设立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总院,毛泽东、李富春议定改“荣誉军人残废医院”为“荣誉军人教导院”,泾阳县安吴堡残废军人医院升为总院,何长工任总院院长、王群任总院政委,共同负责总院工作,时总院共有伤残人员1700多人。10月25日,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政策重点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敌后根据地,加大炮击黄河西岸河防阵地力度,陕甘宁边区以东黄河防线吃紧,中共中央决定驻国统区泾阳县安吴堡荣誉军人教导总院撤入关中分区。12月15日,总院政委王群率全院伤残学员行经国民党统治区旬邑县土桥,遭国民党旬邑当局刁难滞留,1939年1月22日土桥驱辱伤兵事件爆发后,月内辗转进入关中分区新正县湫坡头区坪坊,根据上级指示改为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校”)。

荣校迁来旬邑后,日军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进行了愈加疯狂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困境,所有伤残人员身残志不残,以高昂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自力更生。为克服困难,争取最后胜利,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大生产运动中,荣校英雄们不甘落后,自觉行动起来,参加开荒生产,改善和丰富日常生活,除双目失明、从事专门生产工作及重病号外,约有90%以上的残废军人参加了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的私人生产。生产是从种菜、喂猪、养鸡养鸭、养羊开始的,接着大家开始发豆芽、磨豆腐,后来在干部带领下,又开始开荒种玉米、高粱、小米等农作物;入秋后,还要到离学校40多里的山上砍柴,并背回学校,以备日常烧柴。大家还自己动手办工厂,纺纱、织布、缝衣服、做袜子、造药品。轻伤战士和荣校职工开荒种地,磨豆腐、养猪、养鸡,进行自我服务,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改善了学员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又支援了前线。工业队还将自己生产的纸烟等产品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说“你们搞得不错!”荣校除搞生产以外,还坚持了教学上课,识字学文化。学员们克服困难,用木棒削成铅笔在地上练习写字。教师用的粉笔是用红胶泥搓成的,晒干后当粉笔用。学员们以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地生活着,每天革命歌声不绝于耳,还进行歌咏、球类比赛。荣校的“雪花剧团”还经常演出“兄弟开荒”等剧目,充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的这种精神和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在和群众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荣校从泾阳安吴堡到迁往旬邑坪坊、看花宫不到两年时间,不论是伤病员还是学校工作人员,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给旬邑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他们的事迹还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40年2月,荣校奉命迁往甘泉县下寺湾。6月,荣校迁入延安改称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教养院。荣校在关中分区1年4个月间,用身残志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给关中分区各界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并上了感人一课。1949年,陕甘宁边区教养院迁回关中,分驻华阴、宝鸡、平凉分称陕甘宁边区第一、二、三荣誉军人教养院。1988年3月1日定名“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至今。

抗战时期,关中分区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旬邑分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抗日荣誉军人学校4所革命干校的创办与发展,为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全中国培养了大量革命干部和优秀师资,有效提升了关中分区人民知识文化水平和中共革命干部的执政建设能力,对巩固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力、争取民族独立和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